mp3
无需安装任何插件,即可快速收听- 001伤寒学绪论(一)
 - 002伤寒学绪论(二)
 - 003伤寒学绪论(三)
 - 004伤寒学绪论(四)
 - 005伤寒学绪论(五)
 - 006太阳病辨证纲要(一)
 - 007太阳病辨证纲要(二)
 - 008太阳病辨证纲要(三)
 - 009太阳病辨证纲要(四)
 - 010桂枝汤证及灵活运用(一)
 - 011桂枝汤证及灵活运用(二)
 - 012桂枝汤证及灵活运用(三)
 - 013桂枝汤证及灵活运用(四)
 - 014桂枝汤的禁忌症
 - 015桂枝汤证兼证(上)
 - 016桂枝汤证兼证(中)
 - 017桂枝汤证兼证(下)
 - 018麻黄汤证、汗法禁例(一)
 - 019麻黄汤证、汗法禁例(二)
 - 020麻黄汤证、汗法禁例(三)
 - 021麻黄汤证、汗法禁例(四)
 - 022麻黄汤证、汗法禁例(五)
 - 023麻黄汤证兼证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(一)
 - 024麻黄汤证兼证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(二)
 - 025麻黄汤证兼证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(三)
 - 026麻黄汤证兼证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(四)
 - 027麻黄汤证兼证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(五)
 - 028麻黄汤证兼证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(六)
 - 029麻黄汤证兼证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(七)
 - 030麻黄汤证兼证、变证治则及辨证要点(八)
 - 031太阳病变证(一)
 - 032太阳病变证(二)
 - 033太阳病变证(三)
 - 034太阳病变证(四)
 - 035太阳病变证(五)
 - 036太阳病变证(六)
 - 037脾虚证、肾阳虚证(一)
 - 038脾虚证、肾阳虚证(二)
 - 039脾虚证、肾阳虚证(三)
 - 040脾虚证、肾阳虚证(四)
 - 041结胸证(一)
 - 042结胸证(二)
 - 043结胸证(三)
 - 044结胸证(四)
 - 045结胸证(五)
 - 046结胸证(六)
 - 047太阳蓄血证(一)
 - 048太阳蓄血证(二)
 - 049太阳蓄血证(三)
 - 050太阳蓄血证(四)
 - 051阴阳两虚证(上)
 - 052阴阳两虚证(中)
 - 053阴阳两虚证(下)
 - 054太阳蓄水证(上)
 - 055太阳蓄水证(下)
 - 056痞证(一)
 - 057痞证(二)
 - 058痞证(三)
 - 059痞证(四)
 - 060痞证(五)
 - 061火逆证与欲愈候
 - 062太阳病疑似证
 - 063阳明病概说与承气汤证
 - 064承气汤证(上)
 - 065承气汤证(中)
 - 066承气汤证(下)
 - 067麻子仁丸证(上)
 - 068麻子仁丸证(下)、导下法与下法辨证(上)
 - 069下法辨证(下)、下法禁例与阳明病寒证(上)
 - 070阳明病寒证(下)与阳明病发黄证
 - 071少阳病辨证纲要、小柴胡汤证(一)
 - 072少阳病辨证纲要、小柴胡汤证(二)
 - 073少阳病辨证纲要、小柴胡汤证(三)
 - 074少阳病辨证纲要、小柴胡汤证(四)
 - 075少阳病辨证纲要、小柴胡汤证(五)
 - 076少阳病辨证纲要、小柴胡汤证(六)
 - 077小柴胡汤与柴胡桂枝汤的运用
 - 078柴胡加芒硝汤证与柴胡桂枝干姜汤证
 - 079大柴胡汤证与柴胡加芒硝汤证
 - 080少阳病兼变证(一)
 - 081少阳病兼变证(二)
 - 082少阳病兼变证(三)
 - 083少阳病兼变证(四)
 - 084少阳病兼变证(五)
 - 085太阴病辨证论治(一)
 - 086太阴病辨证论治(二)
 - 087太阴病辨证论治(三)
 - 088太阴病辨证论治(四)
 - 089少阴病辨证论治(上)
 - 090少阴病辨证论治(中)
 - 091少阴病辨证论治(下)
 - 092少阴病寒化证(一)
 - 093少阴病寒化证(二)
 - 094少阴病寒化证(三)
 - 095少阴病寒化证(四)
 - 096少阴病寒化证(五)
 - 097少阴热化证、少阴病兼变证(一)
 - 098少阴热化证、少阴病兼变证(二)
 - 099少阴热化证、少阴病兼变证(三)
 - 100少阴热化证、少阴病兼变证(四)
 - 101少阴热化证、少阴病兼变证(五)
 - 102霍乱病辨证论治(一)
 - 103霍乱病辨证论治(二)
 - 104霍乱病辨证论治(三)
 - 105霍乱病辨证论治(四)
 - 106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(上)
 - 107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(下)
 - 108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辨证论治(上)
 - 109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辨证论治(中)
 - 110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辨证论治(下)
 
观看帮助:有个别电影打开后播放需要等待,有的播放不了请多刷新几下试试,如果电影打开不能播放请请点击报错给我们。
  相关视频
    
  剧情简介
     《伤寒论》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,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、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。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,嘉佑年间(1056-1063),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,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,由孙奇、林亿等校定,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,名为定本《伤寒论》,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、条文错乱的局面。金皇统四年即南宋绍兴十四年(1144)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刊行,有详注,逐渐取代白文本《伤寒论》,白文本南宋未再翻刻。至元代,白文本《伤寒论》除少数藏书家偶有其书外,社会上已无该书。明万历二十七年(1599),江苏常熟藏书家赵开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《伤寒论》十卷,请优秀刻工将此书收刻于《仲景全书》中。北宋原刻本旋即丢失,现今仍在留存的只有赵开美本。赵开美本逼真宋版,后世尊称赵开美本为《宋本伤寒论》。赵开美本今存五部。《伤寒论》在国外亦有广泛影响。除此之外,其他还有《唐本伤寒论》(唐·孙思邈)《宋本伤寒论》(宋·高继冲)《金本注解伤寒论》(金·成无已)《宋本伤寒论》(明·赵开美)《康治本伤寒论》(日本)《康平本伤寒论》(日本)《桂林本伤寒论》《敦煌本伤寒论》(残卷)等版本。 
  
                
      



